
《解放军报》最近披露了一件引人注意的事情:一位陆军某旅的坦克指挥官孙永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,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列装,装甲作战正在从“近距炮战”向“超视距打击”转变。换句话说,坦克之间不再是两公里内的近距离对射配先查-官网,而是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并攻击对方。说得更直白些,这正是上个月九三阅兵上首次亮相的“100式”主战坦克开始进入部队并投入实战化使用的表现。
这种“超视距”能力主要靠100式坦克与其配套的支援战车协同来实现。支援战车尾部带着一架旋翼无人机,这架无人机可以飞出好几公里做空中侦察,把发现的目标通过车载数据链实时传回指挥单元。100式本身装备的是105毫米主炮,口径看起来并不大,但它能发射炮射导弹,射程超过10公里。想象一下:传统坦克往往在两公里内交火,而现在对手在十公里开外就能用导弹打你——这下你连炮弹都打不到人家了,战斗方式被彻底改变。
展开剩余72%支援战车的装备不仅仅有无人机。公开采访中还提到,它能控制地面无人侦察车和遥控无人战车。那些无人战车可以挂载如红箭-12类的反坦克导弹,射程也能达到四公里以上。实战运用时的配合通常是:支援战车派出无人机负责空中侦察,无人战车在前方探路并充当护卫,100式坦克后方隐蔽,像一个远程火力平台。一旦发现敌方目标,既可以直接用炮射导弹远程摧毁,也可以指挥无人战车靠近消灭,整个过程中有人驾驶坦克不必频繁暴露在敌人火力下。
再看美国这一边。美军正在推进的M1E3项目,目标是把现役笨重的M1A2(例如SEPv3)改得更轻、更现代。现役型号重量接近78吨,这给运输、桥梁通行和战场机动都带来麻烦。M1E3计划把重量降到大约60吨,并更换动力系统——把耗油的燃气轮机换成柴油混合动力,官方称节油理论上可达40%。不过相关数据多是理论值,实测还在等待验证。而中国的100式及其支援战车已经采用了新的柴电混合动力,官兵对其安静性和省油性评价较好。
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自动装弹机的普及。美军传统上坚持人工装填,担心自动装弹机会出故障,且弹药舱被击中后连环爆炸风险高。但要想减重、缩小炮塔并把乘员从四人减到三人,就不得不采用自动装弹机,这也是M1E3不得不面对的设计抉择。
主动防护方面,美军部分坦克采用了以色列的拦截系统,这类系统用小型动能拦截弹防护来袭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弹,实战中证明有效。不过,这种系统对抗来自上空、角度多变的小型无人机(比如FPV自杀无人机)时并不总是充足。相比之下,100式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无人机威胁:车顶布置了多组小型雷达和光电传感器,专门用于侦测和拦截低空小型无人机,配合拦截弹或电子干扰设备进行防护,更贴合现代战场的威胁谱系。
美军还展示了一个名为PERCH的发射系统,能从坦克平台发射一些巡航或滑翔弹药,这算是向无人作战能力扩展的一次尝试。但与100式及其支援战车构成的“侦察—指挥—打击”一体化体系相比,PERCH更像是在既有坦克上加装的补丁:美国的方案侧重改装与升级,而对方从一开始就把无人系统、数据链、炮射导弹和无人战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。
从时间上看,中国方面明显走在了前面。《解放军报》用“列装”二字说明100式已开始交付部队,进入实战化阶段;而美军要把M1E3的预原型车交付试验、并在部队普遍使用,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实地测试,设计上的问题也可能在试用中才被发现并改进。加上过去几年战场上对主战坦克生存性的新考验,使得五角大楼对坦克未来角色的担忧变得更加迫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民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